“行了,行了,那么多繁文缛节作甚?”6承启的声音,自前方传来,“近前说话!”
“遵旨!”冯京秉着礼不可废的原则,恭恭敬敬地插手在胸前,上前听候训示。
“冯卿啊,你对江南一事怎么看?”
6承启头也不抬,继续在批阅着奏折,这已经是组成的新内阁呈上来的票拟了。国家这么大,6承启如果不雇几个帮手,怎么忙得过来?非得像明太祖朱元璋那样,天未亮就上朝班,然后批阅奏折到半夜?朱元璋是泥腿子出身,精力旺盛,6承启虽然有锻炼,也不敢拿自己的小命开玩笑啊!
冯京也是胆大之人,不然也不会触怒杨道,将他一贬再贬了。当即说道:“陛下,臣认为,江南一事,利弊俱全!”
“哦,怎么说?”
6承启听得有趣,当即放下了金笔狼毫,说道:“且坐下再说。”
冯京又谢了恩,坐下后直言不讳地说道:“陛下,我大顺原先产粮,多在山东东路。山东东路临近黄河,京粮足有保证。如今陛下调离山东东路百姓,南下江南开垦荒地,固然是利国利民之好事,可京粮运送,却大费周章。江南一地,唯苏湖、湖广多产粮,江南一地,水泊虽多,却苦无水路直通京兆,如何能便捷运粮至长安?长安百姓逾百万之巨,若仅靠京兆一地粮食,不过杯水车薪!陛下也知,百姓以食为天,食不果腹,必将生事……”
冯京的这些话,早就想讲了。奈何他官微言轻,上奏肯定也不受重视。再者,江南一事乃上任首辅徐崇光主导的,所有奏折都要经过内阁票拟,若是内阁使坏,留中不发,他岂不是又要被陷害贬官?
有道是吃一堑长一智,冯京吃过苦头,早就学会了韬光养晦。直到此刻做了内阁首辅,他才能畅所欲言。
6承启点了点头,说道:“此言在理,冯卿所虑,亦是朕之所虑也。冯卿请看,此乃工部尚书李诫,与钦天监监正陈荀,于应天府递来的奏折。”
冯京接过一看,原来是开运河的水利大工程!
他登时吃了一惊:“陛下是想打通黄河与长江?”
“正是如此!”
6承启笑道:“唯有运河,才能使江南,彻底变成我大顺粮仓!只可惜朝中大臣,或有私利,或为党争,皆上奏弹劾李诫,陈荀,朕都留中,硬扛下来。此等鼠目寸光之人,如何能明白朕之鸿鹄志向?只是国库紧张,朕想着要不要让利于民,召集水运商贾,共修运河了。”
自古以来,兴修水利都是大工程,更何况是挖运河这么大的事?
冯京深思熟虑后,才缓缓地说道:“陛下远虑,只是国库近来入不敷出,为之奈何?”
“所以朕才想着,要不要将河运之费,加诸转运司之上。驰道已然修至河南府,每每上车都需缴费。河运虽是自备船只,但运河并非免费使用。朕拟一百石货物,收取百文河运费;千石则收取一贯,以此类推。至于运河,则联同商贾,雇青壮一齐开挖,参与开挖商贾,河运费则减半收取,为期三十年,冯卿以为如何?”6承启这个计划,早已深思熟虑,也是最好解决的办法。如果没有商贾参与进来,大运河就算开挖了,日后堵塞起来,再疏浚也难。(未完待续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