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真的很难说,苏长青有个同学不满国内环境去了大洋彼岸,在国内时两手插口袋,到了人家那边兼三份职,端盘子送餐都愿意干。
这不禁让人有个疑问,如果早这么玩命这么任劳任怨是不是早出人头地了,至少也能开个成功的快餐店吧?
谈妥了事,苏长青回去召集野艺能社所有员工又开了个大会。
“新来的社长好像很喜欢开会,而且是莫名其妙开这样的全员大会,又不是战争期间,难道要动员大家去打仗?”
“真倒霉,早知道这么乱,我就跟着吉野那帮家伙辞职走人了。”
“保坂君,是去是留得下定决心,否则害人害己。”
变革很顺利,没有遇到大的阻力,因为阻力基本都走了。
野武男手上走了一批,对变革不满的这几天又走了一批,艺能社因此支付了不少遣散费。
现在一盘点,艺人倒是大部分都在,还有九十多个,走的基本是舞台艺人。
这也可以理解,野艺能社早期是靠舞台表演展起来的,一直就非常重视这一块,积累深厚,艺人与老东家感情也比较深。
现在来了个外国电影导演,对日本的舞台艺术恐怕了解甚少,何必留下浪费时间。
日本演艺市场展成熟,剧场艺人工作和收入都比较稳定,于是找下家走了二十多个。
如此一来大部分剧目都无法演出了,接下去可能还会有人走。
行政人员也离职了一些,这个无所谓,再招人很容易。
意外的是原本的两个电影创作团队人员流失也很严重,目前已凑不齐一个队伍,两个导演走了一个姓吉野的,留下一个年轻的,两个摄影师干脆都跑了,现在想拍电影也没摄影。
日本可不缺摄影师,以苏长青的名望也不可能找不到合作者,再说我大中华也不缺人,大不了把李奥调过来。
不明白这些走掉的电影人如何考虑的,苏长青是著名导演,大家创作风格也类似,正迎来展的好机会,怎么就不一起玩了呢?
或许就因为他太出名了,有些人不愿意淹没在他的光环之内。
看得出员工们士气低落,艺能社走了一批舞台、电影创作骨干,缺胳膊少腿不知以后如何存活下去,难道只依靠经纪这些艺人吗?
那改成经纪事务所好了,还叫什么艺能社。
其实苏长青是知道如何留住人的,早早让西门雄和柳雨菲介入收购,原本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稳定人心,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承诺更好的待遇。
苏长青没这么做,野需要大浪淘沙,何必花钱买人心。
口头安抚也没多大价值的,越是温言软语可能牢骚越多,苏长青一直在等待合适的时机,直接宣布最有价值的事宜。
现在开会。
“即日起组建摄制组准备开拍《入殓师》,由我编剧导演,高仓健前辈主演,其余角色均有本社艺人出演。”
“北野武工作室与野艺能社达成战略合作,筹拍由我编剧的《小偷家族》,北野武导演之余出演男主,其余角色原则上由本社艺人出演。”
“接下去会比较忙碌,辛苦大家了。”
会场鸦鹊无声,所有人目瞪口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