巩琍坐在对面,冷眼看着没有开口。
电影创作是集体工作,只要不是非常自负的的人不会拒绝同行们坐在一起脑力激荡。
《甲方乙方》研讨了一年,本山子创作小品也一样,经常一伙人坐在一起喝酒攒段子,一晚上白酒能干掉好几瓶。
张导也不例外,比如三年后他拍《英雄》,虽然是个刺客剧,但原来剧情中没有真正出现秦始皇,还是姜导极力建议加上去的,于是剧情大改。
最初秦始皇也是定了姜导出演,最终张导却选择了陈道明。
这显然不是个好选择,陈道明的秦始皇被诸多诟病,如果姜导出演显然会霸气许多。
张导对这个话题显然有些抗拒,但在众人注视下还是说了:“目前有几个构想,但还都不成熟,我个人倾向聚焦农村教育,尤其是失学问题。”
他说的是《一个都不能少》。
姜导微微蹙眉:“教育题材?是有关部委的任务吗?”
一般没人会投资教育题材的电影,即便拍校园也是爱情片,除非是拿有关部委的经费配合宣传。
堂堂一代名导,离开了巩琍居然创作能力枯萎到去拍宣传片了?
这种质疑口吻无疑令张导不爽,老子是班里的尖子生,偶尔考差了一次,居然就被怀疑学习能力,你特么疯了吗?
本山子坚持把鸡腿塞给了张导:“我觉得农村教育题材挺好,你们不是农村出来的不知道,现在下面问题非常严重。”
苏长青也支持:“这肯定不是部委的宣传片,哪个部委会请张导这样的大导演拍暴露自己工作短板的电影?”
姜导不服气:“您怎么知道是暴露短板的,或许是歌功颂德的呢?”
苏长青笑起来:“据我所知农村儿童失学问题很严重,歌功颂德不会选择这个角度。”
张导赞许地看了一眼苏长青:“还是师弟看得准。”
姜导呵呵笑:“合着我这央戏的看走眼了。”
接着张导说了大概剧情,一句话就能说清,一个乡村教师现自己的学生进城务工了,于是一个人踏上了寻找之路。
这部电影和《鬼子来了》一样是小说改编的,没啥可保密。
剧情结构与《秋菊打官司》很类似,都是一个农村女人为了一个目标,坚持不懈地进城。
《秋菊打官司》拍于五年前,不但拿下威尼斯金狮大奖,巩琍也威尼斯封后,然后横扫当年金鸡百花。
时隔多年张导再次聚焦农村题材,当然比城市喜剧《有话好好说》靠谱得多。
事实也证明这一点,《一个也不能少》两年后二度拿下威尼斯金狮。
姜导瞟了一眼瞿穎:“小瞿能演乡村教师吗?”
瞿穎:“我……”
她当然演不了,没几个女演员能像巩琍那样长着国际脸,但也能演最土的农妇。
巩琍斜眼看着张导。
姜导对巩琍呵呵笑:“你还能再演农村人么?”
这显然是架秧子,巩琍眉头皱起来:“我说想演了吗?”
张导微笑着,始终不表态。
看来两人还都在气头上,虽然整天凑在一起,并不表示尽释前嫌。
气氛变得有点冷,苏长青自己干了杯中酒:“时候不早了,明天还得走红毯,回去睡觉了。”